新网站点击浏览:https://www.cztdhy.cn        混凝土配合比模拟试验教学系统 :→ 学生注册    → 学生模拟软件客户端下载    |    → 教师登陆                                                                      

当前位置:沧州泰鼎恒业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 新闻资讯 > 技术文章 > 技术文章

建筑用砂—试验方法

时间:2020-09-16来源:泰鼎恒业浏览次数:

7试验方法
7.1试样
7. 1. 1取样方法
7.1. 1. 1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随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7. 1. 1.2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用与皮带等宽的接料器在皮带运输机机头出料处全断面定时随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4份,组成一组样品。
7. 1.1.3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和深度随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7. 1.2取样数量
单项试验的最少取样数量应符合表9的规定。若进行几项试验时,如能保证试样经一项试验后不致影响另一项试验的结果,可用同一试样进行几项不同的试验。


9    单项试验的取样数量

序号 试验项目 最少取样数量/kg
1 颗粒级配 4.4
2 含泥量 4.4
3 泥块含量 20.0
4 石粉含量 6.0
5 云母含量 0.6
6 轻物质含量 3.2
7 有机物含量 2.0
8 硫化物与硫酸盐含量 0.6
9 氣化物含量 4.4
10 贝壳含量 9.6
11 坚固性 天然砂 8.0
机制砂 20.0
12 表观密度 2.6
13 松散堆积密度与空隙率 5.0
14 碱集料反应 20.0
15 放射性 6.0
16 饱和面干吸水率 4.4
 

7.1.3试样处理
 
7.1.3.1用分料器法: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然后通过分料器,取接料斗中的其中一份再次通过分料器。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7.1.3.2人工四分法:将所取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 mm的圆饼,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对角线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7.1.3.3堆积密度、机制砂坚固性试验所用试样可不经缩分,在拌匀后直接进行试验。
7.2试验环境和试验用
7.2.1试验环境: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5)℃o
7.2.2 试验用筛:应满足GB/T 6003.1和GB/T 6003.2中方孔试验筛的规定,筛孔大于4.00 mm的试验筛应采用穿孔板试验筛。
7.3颗粒级配
7.3.1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C;
b)天平:称量1 000 g,感量1 g;
c)方孔筛:规格为 150μm、300μm、600μm、1.18 mm,2.36 mm,4.75 mm 及 9.50 mm 的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
d)摇筛机;
e)搪瓷盘,毛刷等。
7.3.2 试验步骤
7.3.2.1按7. 1规定取样,筛除大于9.50 mm的颗粒(并算出其筛余百分率),并将试样缩分至约 1100 g,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注:恒系指试样在烘干3 h以上的情况下,其前后质之差不大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精度(下同)。
7.3.2.2称取试样500 g,精确至lg。将试样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附筛底)上,然后进行筛分。
7.3.2.3将套筛置于摇筛机上,摇10 min;取下套筛,按筛孔大小顺序再逐个用手筛,筛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试样总量0.1%为止。通过的试样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
称出各号筛的筛余量,精确至1 g,试样在各号筛上的筛余量不得超过按式(1)计算出的量。
                             (1)
式中:
            G——在一个筛上的筛余量,单位为克(g);
            A——筛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2);
            d——筛孔尺寸,单位为毫米(mm)。
超过时应按下列方法之一处理:
a) 将该粒级试样分成少于按式(1)计算出的量,分别筛分,并以筛余量之和作为该号筛的筛余量。
b) 将该粒级及以下各粒级的筛余混合均匀,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 g。再用四分法缩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取其中一份,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继续筛分。计算该粒级及以下各粒级的分计筛余量时应根据缩分比例进行修正。
7.3.3 结果计算与评定
7.3.3.1 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的筛余量与试样总量之比,计算精确至0.1%.
7.3.3.2 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该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加上该号筛以上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精确筛分后,如每号筛的筛余量与筛底的剩余量之和同原试样质量之差超过1%时,应重新试验。
7.3.3.3 砂的细度模数按式(2)计算,精确至0.01:
                      (2)
 
式中:                        Mx——细度模数;
A1、A2、A3、A4、A5、A6——分别为 4.75 mm、2.36 mm、1.18 mm、600μm、300μm、150μm 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7.3.3.4累计筛余百分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细度模数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如两次试验的细度模数之差超过0.20时,应重新试验。
7.3.3.5根据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7.4含泥量
7.4.1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

b)天平:称量100g,感量0.1g;
c)方孔筛:孔径为75μm及1.18 mm的筛各一只;
d)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深度大于250mm);
e)搪瓷盘、毛刷等。
7.4.2试验步骤
7.4.2.1按7.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放在干燥箱中于(1O5±5)°C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7.4.2.2称取试样500 g,精确至0.1 go将试样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面约150 mm,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 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砂粒分离,把浑水缓缓倒入1.1mm及75 μm的套筛上(1.18mm筛放在75μm筛上面),滤去小于75 μm的颗粒。
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润湿,在整个过程中应小心防止砂粒流失。
7.4.2.3再向容器中注入清水,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容器内的水目测清澈为止。
7.4.2.4用水淋洗剩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75μm 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筛中砂粒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掉小于75μm颗粒,然后将两只筛的筛余颗粒和清洗容器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倒入搪瓷盘,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0.1g 
7.4.3结果计算与评定
7.4.3.1含泥量按式(3)计算,精确至0.1%:
                        (3)
 
式中:
          Qa——含泥量,%;
          G0——试验前烘干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G1——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7.4.3.2含泥量取两个试样的试验结果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釆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7.5石粉含量与MB
7.5.1试剂和材料
本试验用试剂和材料如下:
a)亚甲蓝:(C16H18CIN3S·3H2O)含量≥95%;
b)亚甲蓝溶液:
1)亚甲蓝粉末含水率测定:称量亚甲蓝粉末约5 g,精确到0.01 g,记为Mh。将该粉末在(100±5)℃烘至恒量。置于干燥器中冷却。从干燥器中取出后立即称重,精确到0.01g, 记为Mg。按式(4)计算含水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记为W。
          
式中:
          W——含水率,%;
         Mh——烘干前亚甲蓝粉末质量,单位为克(g);
         Mg——烘干后亚甲蓝粉末质量,单位为克(g)。
每次染料溶液制备均应进行亚甲蓝含水率测定。
2)亚甲蓝溶液制备:称量亚甲蓝粉末[(100+W)/10]g±0.01 g(相当于干粉10 g),精确至 0.01g。到入盛有约600 mL蒸馏水(水温加热至35℃〜40℃)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持续搅拌40 min,宜至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冷却至20℃ 将溶液倒入1 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淋洗烧杯等,使所有亚甲蓝溶液全部移入容量瓶,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应保持在(20±1)℃,加蒸馏水至容量瓶1L刻度。振荡容量瓶以保证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将容量瓶中溶液移入深色储藏瓶中,标明制备日期、失效日期(亚甲蓝溶液保质期应不超过28d), 并置于阴暗处保存。

c)定量滤纸(快速)。
7.5.2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 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 5)℃;
b) 天平:称量1 000g、感量0.1g及称量100g、感量0.01g各一台;
c) 方孔筛:孔径为75μm、1.18 mm和2.36 mm的筛各一只;
d) 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岀(深度大于250mm);
e) 移液管:5mL、2mL移液管各一个;
f) 二片或四片式叶轮搅拌器:转速可调[最高达(600±60)r/min],直径(75±10)mm;
g) 定时装置:精度1 s;
h) 玻璃容量瓶:1L;
i) 温度计:精度1℃;
j)玻璃棒:2支(直径8 mm,长300 mm);
k)搪瓷盘、毛刷、1 000 mL烧杯等。
7.5.3试验步骤
7.5.3.1石粉含量的测定
按7. 4.2进行。
7.5.3.2 亚甲蓝MB值的测定
7.5.3.2.1按7.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400 g,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2.36 mm的颗粒备用。
7.5.3.2.2称取试样200 g,精确至0.1 go将试样倒入盛有(500±5)mL蒸馏水的烧杯中,用叶轮搅拌机以(600±60)r/min转速搅拌5 min,使成悬浮液,然后持续以(400±40)r/min转速搅拌,直至试验结束。
7.5.3.2.3悬浮液中加入5 mL亚甲蓝溶液,以(400±40)r/min转速搅拌至少1 min后,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浮液(所取悬浮液滴应使沉淀物直径在8 mm〜12 mm内),滴于滤纸(置于空烧杯或其他合适的支撑物上,以使滤纸表面不与任何固体或液体接触)上。若沉淀物周围未出现色晕,再加入5mL亚甲蓝溶液,继续搅拌1 min,再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浮液,滴于滤纸上,若沉淀物周围仍未出现色晕。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沉淀物周围出现约1 mm的稳定浅蓝色色晕。此时,应继续搅拌,不加亚甲蓝溶液,每 1 min进行一次沾染试验。若色晕在4 min内消失,再加入5 mL亚甲蓝溶液;若色晕在第5 min消失, 再加入2 mL亚甲蓝溶液。两种情况下,均应继续进行搅拌和沾染试验,直至色晕可持续5 min。
7.5.3.2.4记录色晕持续5 min时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总体积,精确至1mL。
7. 5.3.3 亚甲蓝的快速试验
7. 5. 3.3.1  按7.5.3.2.1制样。
7.5.3.3.2    按 7.5.3.2.2 搅拌。
7.4.3.3.3 一次性向烧杯中加入30 mL亚甲蓝溶液,在(400±40)r/min转速持续搅拌8min,然后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浮液,滴于滤纸上,观察沉淀物周围是否出现明显色晕。
7.5.4结果计算与评定
7.5.4.1石粉含量的计算 按7.4.3.1进行。
7.5.4.2亚甲蓝MB值的计算
按式(5)计算,精确至0.1。
            (5)
 式中:
           MB——亚甲蓝值,单位为克每千克(g/kg),表示每千克0 mm〜2.36 mm粒级试样所消耗的亚甲蓝质量;
            G ——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V——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的总量,单位为毫升(mL);
           10 ——用于每千克试样消耗的亚甲蓝溶液体积换算成亚甲蓝质量。
7. 5. 4. 3亚甲蓝快速试验结果评定
若沉淀物周围出现明显色晕,则判定亚甲蓝快速试验为合格,若沉淀物周围未出现明显色晕,则判定亚甲蓝快速试验为不合格。
7. 5.4. 4釆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7.6泥块含量 7. 6. 1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
b)天平:称量1000 g,感量0.1g;
c)方孔筛:孔径为600 μm及1.18 mm的筛各一只;
d)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深度大于250mm);
e)搪瓷盘,毛刷等。

7.6.2 试验步骤
7.6.2.1按7.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5000 g,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小于1.18 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7.6.2.2称取试样200g,精确至0.1 go将试样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面约150 mm,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4 ho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600μm筛上,用水淘洗,直至容器内的水目测清澈为止。
7.6.2.3保留下来的试样小心地从筛中取出,装入浅盘后,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 待冷却到室温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0.1 g。 
7.6.3结果计算与评定
7.6.3.1泥块含量按式(6)计算,精确至0.1%:
                      (6)
式中:
          Qb——泥块含量,%;
          G1——1.18mm筛筛余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G2 ——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7.6.3.2泥块含量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
7.6.3.3釆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7.7云母含量
7. 7.1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 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 + 5)℃;
b) 放大镜:(3〜5)倍放大率;
c) 天平:称量100g,感量0.01g;
d) 孔筛:孔径为300μm及4.75 mm的筛各一只;
e) 钢针、搪瓷盘等。

7.7.2试验步骤
7.7.2.1按7.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150 g,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 mm及小于300 的颗粒备用。
7.7.2.2称取试样15 g,精确至0.01 g0将试样倒入搪瓷盘中摊开,在放大镜下用钢针挑出全部云母, 称出云母质量,精确至0.01 go 
7.7.3结果计算与评定
7.7.3.1云母含量按式(7)计算,精确至0.1%:
                    (7)     
式中:
         Qc——云母含量,% ;
         G1——300μm~4.75 mm颗粒的质量,单位为克(g);
         G2——云母质量,单位为克(g) O
7.7.3.2云母含量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
7.7.3.3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7.8轻物质含量
7. 8. 1试剂和材料
本试验用试剂和材料如下:
a)氯化锌:化学纯;
b)重液:向1000 mL的量杯中加水至600 mL刻度处,再加入1500 g氯化锌;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锌充分溶解,待冷却至室温后,将部分溶液倒入250 mL量筒中测其相对密度;若相对密度小于2 000 kg/m3,则倒回1000 mL量杯中,再加入氯化锌,待全部溶解并冷却至室温后测其密度,直至溶液密度达到2000 kg/m3为止。
7.8.2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
b)天平:称量1000 g,感量0.1 g;
c)量具1000 mL量杯,250 mL量筒,150 mL烧杯各一只;
d)比重计:测定范围为1800 kg/m3-2200 kg/m3 ;
e)方孔筛:孔径为4.75 mm及300μm的筛各一只;
f)网篮:内径和髙度均约为70 mm,网孔孔径不大于300μm;
g)陶瓷盘、玻璃棒、毛刷等。
7.8.3试验步骤

7.8.3.1按7.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800g,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 mm及小于300μ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7.8.3.2称取试样200 g,精确至0.1 go将试样倒入盛有重液的量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使试样中的轻物质与砂充分分离,静置5 min后,将浮起的轻物质连同部分重液倒入网篮中,轻物质留在网篮上, 而重液通过网篮流入另一容器,倾倒重液时应避免带出砂粒,一般当重液表面与砂表面相距20 mm〜30 mm时即停止倾倒,流出的重液倒回盛试样的量杯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无轻物质浮起为止。
7.8.3.3用清水洗净留存于网篮中的物质,然后将它移入已恒量的烧杯,放在干燥箱中在(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轻物质与烧杯的总质量,精确至0.1g。
7.8.4结果计算与评定
7.8.4.1轻物质含量,按式(8)计算,精确至0.1%:
               (8)  
式中:
          Qd——轻物质含量,%;
          G1——300μm~4.75 mm颗粒的质量,单位为克(g);
          G2——烘干的轻物质与烧杯的总质量,单位为克(g);
          G3——烧杯的质量,单位为克(g)°
7.8.4.2轻物质含量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
7.8.4.3釆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7.9有机物含量
7.9.1试剂和材料
本试验用试剂和材料如下:
a)试剂:氢氧化钠、糅酸、乙醇,蒸馏水;
b)标准溶液:取2 g糅酸溶解于98 mL浓度为10%乙醇溶液中(无水乙醇10 mL加蒸馏水90 mL)即得所需的鞣酸溶液。然后取该溶液25 mL注入975 mL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 中(3 g氢氧化钠溶于97 mL蒸馏水中),加塞后剧烈摇动,静置24 h即得标准溶液。
7.9.2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天平:称量1000 g,感量0.1g及称量100 g,感量0.01 g各一台;
b)量筒:10 mL、100 mL、250 mL、l 000 mL;
c)方孔筛:孔径为4.75 mm的筛一只;
d)烧杯、玻璃棒、移液管。
7.9.3试验步骤
7.9.3.1按7.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500g,风干后,筛除大于4.75 mm的颗粒备用。
7.9.3.2向250 mL容量筒中装入风干试样至130mL刻度处,然后注入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至200 mL刻度处,加塞后剧烈摇动,静置24 h。
7.9.3.3比较试样上部溶液和标准溶液的颜色,盛装标准溶液与盛装试样的容量筒大小应一致。
7.9.4结果评定
试样上部的溶液颜色浅于标准溶液颜色时,则表示试样有机物含量合格;若两种溶液的颜色接近, 应把试样连同上部溶液一起倒入烧杯中,放在60℃〜70℃的水浴中,加热2 h〜3 h,然后再与标准溶液比较,如浅于标准溶液,认为有机物含量合格;若深于标准溶液,则应配制成水泥砂浆作进一步试验。即将一份原试样用3%氢氧化钠溶液洗除有机质,再用清水淋洗干净,与另一份原试样分别按相同的配合比按GB/T 17671的规定制成水泥砂浆,测定28 d的抗压强度。当原试样制成的水泥砂浆强度不低于洗除有机物后试样制成的水泥砂浆强度的95%时,则认为有机物含量合格。
7.10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
7.10.1试剂和材料
本试验用试剂和材料如下:
a)浓度为10%氯化钡溶液(将5 g氯化钡溶于50mL蒸馏水中);
b)稀盐酸(将浓盐酸与同体积的蒸馏水混合);
c)1%硝酸银溶液(将1g硝酸银溶于100 mL蒸馏水中,再加入5mL〜10mL硝酸,存于棕色瓶中)。
7.10.2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 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O5±5)℃;
b) 天平:称量100 g,感量为0.001 g;
c) 高温炉:最高温度1 000℃;
d) 方孔筛:孔径为75μm的筛一只;
e) 烧杯:300 mL;
f) 量筒:20 mL 及100 mL;
g) 粉磨钵或破碎机;
h) 
中速滤纸、慢速滤纸;
i) 干燥器、瓷坩埚、搪瓷盘、毛刷等。
7.10.3试验步骤
7.10.3.1按7.1的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150 g,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粉磨全部通过75μm筛,成为粉状试样。再按四分法缩分至30 g〜40 g,放在干燥箱中 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7.10.3.2 称取粉状试样1 g,精确至0.001 g。将粉状试样倒入300mL烧杯中,加入20mL〜30mL 蒸馏水及10mL稀盐酸,然后放在电炉上加热至微沸,并保持微沸5 min,使试样充分分解后取下,用中速滤纸过滤,用温水洗涤10次〜12次。
7.10.3.3加入蒸馏水调整滤液体积至200mL,煮沸后,搅拌滴加10mL浓度为10%的氯化钡溶液, 并将溶液煮沸数分钟,取下静置至少4 h(此时溶液体积应保持在200mL),用慢速滤纸过滤,用温水洗涤至氯离子反应消失(用1%硝酸银溶液检验)。
7.10.3.4将沉淀物及滤纸一并移入已恒量的瓷坩埚内,灰化后在800℃高温炉内灼烧30 min。取出瓷坩埚,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出试样质量,精确至0.001 g。如此反复灼烧,直至恒量。
7. 10.4结果计算与评定
7. 10.4.1水溶性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以SO3计)按式(9)计算,精确至0.1%:
        
                                                       (9 )
  
式中:
         Qe——水溶性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 ;
         G1——粉磨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G2——灼烧后沉淀物的质量,单位为克(g);
    0.343——硫钡(BaSO4)换算成SO3的系数。
7.10.4.2 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若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0.2%时,应重新试验。
7.10.4.3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7.11氯化物含量
本试验用试剂和材料如下:
a) 0.01 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

b) 0.01 mol/L硝酸银标准溶液;
c) 5%铬酸钾指示剂溶液。
以上三种溶液配制及标定方法按GB/T 601、GB/T 602的规定进行。
7.11.2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 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天平:称量1000 g,感量0.1g;
c) 带塞磨口瓶:1L;
d) 三角瓶:300 mL;
e) 移液管:50mL;
f) 滴定管:10mL或25mL,精度0.1mL;
g) 容量瓶:500 mL;
h) 1 000 mL烧杯、滤纸、搪瓷盘、毛刷等。
7. 11.3试验步骤
7.11.3.1按7.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7.11.3.2称取试样500 g,精确至0.1 g将试样倒入磨口瓶中,用容量瓶量取500 mL蒸馏水,注入磨口瓶,盖上塞子,摇动一次后,放置2 h,然后,每隔5 min摇动一次,共摇动3次,使氯盐充分溶解。将磨口瓶上部已澄清的溶液过滤,然后用移液管吸取50 mL滤液,注入到三角瓶中,再加入5%铬酸钾指示剂1mL,用0.01 mol/L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呈现砖红色为终点。记录消耗的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毫升数,精确至1mL。
7.11.3.3空白试验:用移液管移取50 mL蒸馏水注入三角瓶内,加入5%铬酸指示剂1mL,并用 0.01mol/L硝酸根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现砖红色为止,记录此点消耗的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毫升数,精确至1 mL。
7.11.4结果计算与评定
7.11.4. 1  氯离子含量按式(10)计算,精确至0.01%:
 
               (10)      

式中:
           Qf——氯离子含量,%;
            N——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A——样品滴定时消耗的硝酸银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亳升(mL);
            B——空白试验时消耗的硝酸银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0.0355——换算系数;
          10——全部试样溶液与所分取试样溶液的体积比;
          G0——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7.11.4.2氯离子含量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01%。
7.11.4.3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7.12 海砂中贝壳含量试验(盐酸清洗法
7.12.1 试剂和材料
盐酸溶液一由浓盐酸(相对密度1.18,浓度26%〜38%)和蒸馏水按1 : 5的比例配制而成。
7.12.2仪器和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 干燥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O5±5)℃ ;
b) 天平:称量1000 g、感量1g和称量5000 g、感量5g的天平各一台;
c) 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为5.00 mm的方孔筛一只;
d) 量筒:容量1000 mL;
e) 搪瓷盆:直径200 mm左右;
f) 玻璃棒;
g) 烧杯:容量2 000 mL o
7. 12.3试验步骤
7.12.3.1按7.1规定取样,将样品缩分至不少于2400 g,置于温度为(105±5)℃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量,冷却至室温后,过筛孔公称直径为5.00 mm的方孔筛后,称500g(m1)试样两份,先按7.4测出砂的
的含泥量(Qa),再将试样放入烧杯中备用。
7.12.3.2在盛有试样的烧杯中加入盐酸溶液900 mL,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反应完全。待溶液中不再有气体产生后,再加少量上述盐酸溶液,若再无气体生成则表明反应已完全。否则,应重复上一步骤,
直至无气体产生为止。然后进行五次清洗,清洗过程中要避免砂粒丢失。洗净后,置于温度为(105±5)℃的干燥箱中,取岀冷却至室温,称重(m2)。
7.12.4结果计算与评定
7. 12.4. 1贝壳含量按式(11)计算,精确至0.1%:
                               (11)
式中:
         Qg——砂中贝壳含量,%;
         m1一一试样总重,单位为克(g);
        m2 ——试样除去贝壳后的质量,单位为克(g);
         Qa——含泥量,%。
7. 12.4.2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0.1%;
7.12.4.3当两次结果之差超过0. 5%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釆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7.13坚固性
7.13.1硫钠溶液法
7.13.1.1试剂和材料
本试验用试剂和材料如下:
a)10%氯化钡溶液;
b)硫酸钠溶液:在1L水中(水温在30℃左右),加入无水硫酸钠(Na2SO4)350 g,或结晶硫酸钠 (Na2SO4•H20)750 g,边加入边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并饱和。然后冷却至20℃〜25℃,在此温度下静置48 h,即为试验溶液,其密度应为1.151g/cm3〜1.174 g/cm3
7.13.1.2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 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 天平:称量1000 g,感量0.1 g;
c) 三脚网篮:用金属丝制成,网篮直径和高均为70 mm,网的孔径应不大于所盛试样中最小粒径的—半;
d) 方孔筛:同7.3.1;.
e) 容器:瓷缸,容积不小于10 L;
f) 比重计;
g) 玻璃棒、搪瓷盘、毛刷等。
7. 13. 1.3 试验步骤
7.13.1.3.1按7.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2000go将试样倒入容器中,用水浸泡、淋洗干净后,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 mm及小于300 μm的颗粒,然后按 7.3 规定筛分成 300μm~600μm,600 μm~l. 18 mm, 1.18 mm〜2.36mm 和 2.36 mm〜 4.75 mm四个粒级备用。
7.13.1.3.2称取各粒级试样各100 g,精确至0.1go将不同粒级的试样分别装入网篮,并浸入盛有硫酸钠溶液的容器中,溶液的体积应不小于试样总体积的5倍。网篮浸入溶液时,应上下升降25次,以排除试样的气泡,然后静置于该容器中,网篮底面应距离容器底面约30 mm,网篮之间距离应不小于 30 mm,液面至少高于试样表面30 mm,溶液温度应保持在20℃〜25℃。
7. 13. 1.3.3浸泡20 h后,把装试样的网篮从溶液中取出,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烘4 h,至此,完成了第一次试验循环,待试样冷却至20℃〜25℃后,再按上述法进行第二次循环。从第二次循环开始,浸泡与烘干时间均为4 h,共循环5次。
7.13.1.3.4最后一次循环后,用清洁的温水淋洗试样,直至淋洗试样后的水加入少量氯化刨溶液不出现白色浑浊为止,洗过的试样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用孔径为试 样粒级下限的筛过筛,称出各粒级试样试验后的筛余量,精确至0.1g 
7.13.1.4 结果计算与评定
7.13.1.4.1各粒级试样质量损失百分率按式(12)计算,精确至0.1%:
   
             (12)
式中:
         Pi ——各粒级试样质量损失百分率,%;
         G1——各粒级试样试验前的质量,单位为克(g);
         G2——各粒级试样试验后的筛余量,单位为克(g)。
7.13.1.4.2试样的总质量损失百分率按式(13)计算,精确至1%:
                      (13)
式中:              
                         P——试样的总质量损失率,%;
Ə1、Ə2、Ə3、Ə4——分别为各粒级质量占试样(原试样中筛除了大于4.75 mm及小于300μm的颗粒)总质量的百分率,%;
 P1、P2、P3、P4——分别为各粒级试样质量损失百分率,%。
7.13.1.4.3用各粒级试样中的最大损失率作为判定结果,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7.13.2压碎指标法
7.13.2.1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 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 ± 5)℃;
b) 天平:称量10 kg或1000g、感量为1g;
c) 压力试验机:50 kN〜1000 kN;
d) 受压钢模:由圆筒、底盘和加压压块组成,其尺寸如附图1所示;
e) 方孔筛:孔径为4.75 mm、2.36 mm、l.18 mm、600 μm及300 μm的筛各一只;
f) 搪瓷盘、小勺、毛刷等。
 
7. 13. 2. 2 试验步骤
7. 13. 2.2. 1按7.1规定取样,放在干燥箱中于(1O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 mm 及小于 300μm 的颗粒,然后按 7.3 筛分成 300 ~600μm;600μm〜1.18 mm ;1.18 mm〜
2.36 mm及2.36 mm〜4.75 mm四个粒级,每级1000 g备用。
7.13.2.2.2 称取单粒级试样330g,精确至1g。将试样倒入已组装成的受压钢模内,使试样距底盘面 的高度约为50 mm。整平钢模内试样的表面,将加压块放入圆筒内,并转动一周使之与试样均匀接触。
7. 13. 2. 2.3 将装好试样的受压钢模置于压力机的支承板上,对准压板中心后,开动机器,以每秒钟 500 N的速度加荷。加荷至25 kN时稳荷5 s后,以同样速度卸荷。
7.13.2.2.4取下受压模,移去加压块,倒出压过的试样,然后用该粒级的下限筛(如粒级为4.75 mm〜 2.36 mm时,则其下限筛指孔径为2.36 mm的筛)进行筛分,称出试样的筛余量和通过量,均精确至 1g。
7.13. 2. 3结果计算与评定
 7. 13.2.3.1   第i单级砂样的压碎指标按式(14)计算,精确至1%:
                  (14)  
式中:
          Yi——第i单粒级压碎指标值,%;
         G1——试样的筛余量,单位为克(g);
         G2——通过量,单位为克(g)。
7.13.2.3.2第i单粒级压碎指标值取三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
7.13.2.3.3取最大单粒级压碎指标值作为其压碎指标值。
7.13.2.3.4釆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7.14表观密度
7. 14. 1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 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 ± 5)℃;
b) 天平:称量1 000 g,感量0.1 g;
c) 容量瓶:500 mL;
干燥器、搪瓷盘、滴管、毛刷、温度计等。
7.14.2试验步骤
7.14.2.1按7.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660 g,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7.14.2.2称取试样300 g,精确至0.1 g将试样装入容量瓶,注入冷开水至接近500 mL的刻度处, 用手旋转摇动容量瓶,使砂样充分摇动,排除气泡,塞紧瓶盖,静置24 h然后用滴管小心加水至容量瓶500 mL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7.14.2.3倒出瓶内水和试样,洗净容量瓶,再向容量瓶内注水(应与7.14.2.2水温相差不超过2℃, 并在15℃〜25℃范围内)至500 mL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o
注: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在15 〜25 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实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
7.14.3结果计算与评定
7.14. 3. 1砂的表观密度按式(15)计算,精确至10 kg/m3:
            (15 )
式中:
          ρ0——表观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
         ρ——1000,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
          G0——烘干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G1——试样,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单位为克(g);
          G2——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单位为克(g);
           at——水温对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表10)
表10不同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

水温/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t 0.002 0.003 0.003 0.004 0.004 0.005 0.005 0.006 0.006 0.007 0.008
 
7.14.3.2 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 kg/m3 ;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20 kg/m3,应重新试验。
7.14.3.3釆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7.15堆积密度与空隙率
7. 15.1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 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 天平:称量10 kg,感量1 g;
c) 容量筒:圆柱形金属筒,内径108 mm,净高109 mm,壁厚2 mm,筒底厚约5mm,容积为1L;
d) 方孔筛:孔径为4.75 mm的筛一只;
e) 垫棒:直径10 mm,长500 mm的圆钢;
f) 直尺、漏斗或料勺、搪瓷盘、毛刷等。
7.15.2试验步骤
7.15.2.1按7.1规定取样,用搪瓷盘装取试样约3L,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 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7.15.2.2松散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料勺将试样从容量筒中心上方50mm处徐徐倒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部试样呈堆体,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即停止加料。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试验过程应防止触动容量筒),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精确至1g。
7.15.2.3紧密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二次装入容量筒。装完第一层后(约计稍高于1/2),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10 mm的圆钢,将筒按住,左右交替击地面各25下。然后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与第一层时的方向垂直)后,再加试样直至超过筒口,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精确至1 g。
7.15.3结果计算与评定
7.15. 3.1松散或紧密堆积密度按式(16)计算:,精确至10 kg/m3:
                   (16)
式中:
         ρ1——松散堆积密度或紧密堆积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
        G1——容量筒和试样总质量,单位为克(g);
        G2——容量筒质量,单位为克(g);
         V ——容量筒的容积,单位为升(L)。
7.15.3.2空隙率按式(17)计算,精确至1%:
 
                    (17)
 
式中:V0——空隙率,%;
           ρ1——试样的松散(或紧密)堆积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
           ρ2——按式(15)计算的试样表观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e
7.15. 3.3堆积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 kg/m3空隙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
7. 15. 3.4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7.15.4容量筒的校准方法
将温度为(20±2)℃的饮用水装满容量筒,用一玻璃板沿筒口推移,使其紧贴水面。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容量筒容积按式(18)计算,精确至1mL:
                    (18)
式中:
           V——容量筒容积,单位为毫升(mL);
          G——容量筒、玻璃板和水的总质量,单位为克(g);
         G2——容量筒和玻璃板质量,单位为克(gK
7.15.5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7.16碱集料反应
在碱集料反应试验前,应先用岩相法鉴定岩石种类及所含的活性矿物种类。试验方法见附录A.
7.16.1  碱-硅酸反应
7.16.1.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检验硅质集料与混凝土中的碱发生潜在碱—硅酸反应的危害性。不适用于碳酸盐类集料。
7.16.1.2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天平:称量1000 g,感量0.1 g;
c)方孔筛:4.75 mm,2.36 mm,l.18 mm,600μm,300μm及150μm 的筛各一只;
d)比长仪:由百分表和支架组成,百分表量程为10 mm,精度0.01 mm;
e)水泥胶砂搅拌机:符合GB/T 17671的要求;
f)恒温养护箱或养护室:温度(40±2)℃,相对湿度95%以上;
g)养护筒:由耐腐蚀材料制成,应不漏水,筒内设有试件架;
h)试模:规格为25 mm×25 mm×280 mm,试模两端正中有小孔,装有不锈钢质膨胀端头;
i)跳桌、秒表、干燥器、搪瓷盘、毛刷等。
7. 16. 1.3环境条件
本试验环境条件规定如下:
a)材料与成型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7.5 ℃ ,拌合水及养护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 ;
b)成型室、测长室的相对湿度不应少于80%;
c)恒温养护箱或养护室温度应保持在(40±2)℃。
7.16.1.4试件制作
7. 16.1.4.1按7.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5 000 g,用水淋洗干净后,放在干燥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 mm及小于150 的颗粒,然后按7.3规定筛分成 150μm〜300μm,300μm〜600μm,600μm〜1.18 mm,l.18 mm〜2.36 mm 和 2.36 mm〜4.75 mm 五 个粒级,分别存放在干燥器内备用。
7.16.1.4.2釆用碱含量(以Na2O计,即KZOX0. 658+ Na2O)大于1.2%的高碱水泥。低于此值时, 掺浓度为10%的Na2O溶液,将碱含量调至水泥量的1.2%.
7.16.1.4.3水泥与砂的质量比为1: 2.25,一组3个试件共需水泥440g(精确至0.1 g)、砂990g(各粒级的质量按表11分别称取,精确至0.1 g)D用水量按GB 2419确定。跳桌跳动频率为6s跳动10次,流动度以105 mm〜120 mm为准。
表11碱集料反应用砂各粒级的质量 

筛孔尺寸 4.75 mm〜2.36 mm 2.36 mm〜1.18 mm 1.18 mm〜600μm 600μm〜300μm 300μm〜150μm
质量/g 99.0 247.5 247.5 247.5 148.5
 
7.16.1.4.4砂浆搅拌应按GB/T 17671规定进行。
7.16.1.4.5搅拌完成后,立即将砂浆分两次装入已装有膨胀测头的试模中,每层捣40次,注意膨胀测头四周应小心捣实,浇捣完毕后用锲刀刮除多余砂浆,抹平、编号并表明测长方向。
7.16.1.5 养护与测长
7.16.1.5.1试件成型完毕后,立即带模放入标准养护室内。养护24±2h后脱模,立即测量试件的长度,此长度为试件的基准长度。测长应在(20±2)℃的恒温室中进行。每个试件至少重复测量两次,其 算术平均值作为长度测定值,待测的试件须用湿布覆盖,以防止水分蒸发。
7.16.1.5.2测完基准长度后,将试件垂直立于养护筒的试件架上,架下放水,但试件不能与水接触(一个养护筒内的试件品种应相同),加盖后放入(40±2)℃的养护箱或养护室内。
7.16.1.5.3测长龄期自测定基准长度之日起计算,14 d、l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如有必要还可 适当延长。在测长前一天,应把养护筒从(40±2)℃的养护箱或养护室内取出,放到(20±2)℃的恒温室 内。测长方法与测基准长度的方法相同,测量完毕后,应将试件放入养护筒中,加盖后放回(40±2)℃的养护箱或养护室继续养护至下一个测试龄期。
7.16.1.5.4每次测长后,应对每个试件进行挠度测量和外观检查。
挠度测量,把试件放在水平面上,测量试件与平面间的最大距离应不大于0.3 mm。
外观检查:观察有无裂缝,表面沉积物或渗出物,特别注意在空隙中有无胶体存在,并作详细记录。
7. 16. 1.6 结果计算与评定
7. 16. 1.6. 1试件膨胀率按式(19)计算,精确至0.001%:
                        (19 )
式中:Σt——试件在t天龄期的膨胀率,% ;
          Lt ——试件在t天龄期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
          L0——试件的基准长度,单位为毫米(mm);
          △——膨胀端头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
7.16.1.6.2膨胀率以3个试件膨胀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精确至0.01%。一组试件中任何一个试件的膨胀率与平均值相差不大于0.01%,则结果有效,而对膨胀率平均值大于0.05%时,每个试件的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小于平均值的20%,也认为结果有效。
7.16.1.7 结果判定
当半年膨胀率小于0.10%时,判定为无潜在碱-硅酸反应危害。否则,则判定为有潜在碱-硅酸反应危害,釆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7.16.2快速碱-硅酸反应
7.16.2.1适用范围
同 7.16.1. lo
7. 16. 2.2 试剂和材料
本试验用试剂和材料如下:
a) NaOH:分析纯;
b) 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c) NaOH溶液:40 g NaOH溶于900 mL水中,然后加水到1L,所需NaOH溶液总体为试件总体积的4±0.5倍(每一个试件的体积约为184 mL)。
7. 16.2.3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 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 天平:称量1000 g,感量0.1g;
c) 方孔筛:75 mm,2.36 mm, 1.18 mm,600μm,300μm 及 150μm 的筛各一只;
d) 比长仪:由百分表和支架组成,百分表的量程为10 mm,精度0.01 mm;
e) 水泥胶砂搅拌机:符合GB/T 17671的要求;
f) 高温恒温养护箱或水浴:温度保持在(80±2)℃;
g) 养护筒:由可耐碱长期腐蚀的材料制成,应不漏水,筒内设有试件架,筒的容积可以保证试件分离地浸没在体积为(2208±276)mL的水中或1 mol/L的NaOH溶液中,且不能与容器壁接触;
h) 试模:规格为25 mm×25 mm×280 mm,试模两端正中有小孔,装有不锈钢质膨胀端头;
i) 干燥器、搪瓷盘、毛刷等。
7.16.2.4环境条件
本试验环境条件规定如下:
a)材料与成型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7.5 ℃,拌合水及养护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
b)成型室、测长室的相对湿度不应少于80%;
c)高温恒温养护箱或水浴应保持在(80±2)℃。
7.16.2.5试件制作
7.16.2.5.1按7.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5 000 g,用水淋洗干净,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 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 mm及小于150μm 的颗粒,然后按7.3规定筛分成 150μm~300 μm,300μm〜600μm600μm~18 mm,l.18 mm〜2.36 mm 和 2.36 mm〜4.75 mm五个粒级,分别存放在干燥器内备用。
7. 16.2.5.2采用符合GB 175规定的硅酸盐水泥,水泥中不得有结块,并在保质期内。
7.16.2.5.3水泥与砂的质量比为1:2.25,水灰比为0.47。一组3个试件共需水泥440g(精确至砂990 g(各粒级的质量按表11分别称取,精确至0.1 g)。
7.16.2.5. 4砂浆搅拌应按GB/T 17671的规定进行。
7.16.2.5.5搅拌完成后,立即将砂浆分两次装入已装有膨胀测头的试模中,每层捣40次,注意膨胀测头四周应小心捣实,浇捣完毕后用银刀刮除多余砂浆,抹平、编号并标明测长方向。
7.16.2.6养护与测长 
7.16.2.6.1试件成型完毕后,立即带模放入标准养护室内。养护(24±2)h后脱模,立即测量试件的初始长度。待测的试件须用湿布覆盖,以防止水分蒸发。
7.16.2. 6.2测完初始长度后,将试件浸没于养护筒(一个养护筒内的试件品种应相同)内的水中,并保持水温在(80±2)℃的范围内(加盖放在高温恒温养护箱或水浴中),养护(24±2)h。
7.16.2.6.3从高温恒温养护箱或水浴中拿出一个养护筒,从养护筒内取出试件,用毛巾擦干表面,立即读出试件的基准长度[从取出试件至完成读数应在(15±5)s内],在试件上覆盖湿毛巾,全部试件测完基准长度后,再将所有试件分别浸没于养护筒内的1moI/L NaOH溶液中,并保持溶液温度在(80±2)℃的范围内(加盖放在高温恒温养护箱或水浴中)。
7.16.2.6.4测长龄期自测定基准长度之日起计算,在测基准长度后第3 d、7 d、10 d、14 d再分别测长,每次测长时间安排在每天近似同一时刻内,测长方法与测基准长度的方法相同,每次测长完毕后,应将试件放入原养护筒中,加盖后放回(80±2)℃的高温恒温养护箱或水浴中继续养护至下一个测试龄期。14 d后如需继续测长,可安排每7d一次测长。
7.16.2.7结果计算与评定
同 7.16.1.6.1 〜16.1.6.2。
7.16.2.8结果判定
釆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结果按如下判定:
当14 d膨胀率小于0.10%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判定为无潜在碱-硅酸反应危害;
当14 d膨胀率大于0.20%时,可以判定为有潜在碱-硅酸反应危害;
当14 d膨胀率在0.10%〜0.20%时,不能最终判定有潜在碱-硅酸反应危害,可以按7.16.1 方法再进行试验来判定。
7.17放射性
按照GB 6566的规定进行。
7.18含水率
7.18.1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 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 天平:称量1 000 g,感量0.1 g;
c) 吹风机(手提式);
d) 饱和面干试模及重约340 g的捣棒(见图2);
e) 干燥器、吸管、搪瓷盘、小勺、毛刷等。
7. 18.2试验步骤
7.18.2.1将自然潮湿状态下的试样用四分法缩分至约1100 g,拌匀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7.18.2.2称取一份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1go将试样倒入已知质量的烧杯中,放在干燥箱中于(105± 5)℃下烘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再称岀其质量,精确至0.1 g.
7.18.3结果计算与评定
7.18.3.1含水率按式(20)计算,精确至0.1%:
                          (20)   
式中:z ——含水率
          g2——烘干前的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G1 ——烘干后的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7.18.3.2含水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 ;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0.2%时,应重新试验。
7.19饱和面干吸水率
7.19.1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天平,称量1 000 g,感量0.1g;
c)手提式吹风机;
d)饱和面干试模及重340g的捣棒(见图2);
e)烧杯、吸骨、毛刷、玻璃棒、搪瓷盆、不锈钢盘等。
 
7.19.2试验步骤
7.19.2.1在自然状态下用分料器法或四分法缩分细集料至约1100 g,均匀拌合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7.19.2.2将一份试样倒入搪瓷盆中,注入洁净水,使水面高出试样表面20 mm左右水温控制在(23±5)℃,用玻璃棒连续搅拌5 min,以排除气泡,静置24 h浸泡完成后,在水澄清的状态下,细心地倒去试样上部的清水,不得将细粉部分倒走。在盘中摊开试样,用吹风机缓缓吹拂暖风,并不断翻动试样,使表面水份均匀蒸发,不得将砂样颗粒吹出。
7.19. 2. 3将试样分两层装入饱和面干试模中,第一层装入模高度的一半,用捣棒均匀捣13下(捣棒离试样表面约10 mm处自由落下)。第二层装满试模,再轻捣13下,刮平试模上口后,垂直将试模徐徐提起,如试样呈图3a)、图4a)状,说明试样仍含有表面水,应再行暖风干燥,并按上述方法试验,直至试模提起后,试样呈图3b)、图4b)状为止。若试模提起后,试样呈图3c)、图4c)状,说明试样过干,此时应喷洒水50 mL,在充分拌匀后,静置于加盖容器中30 min,再按上述方法进行试验,直至达到图3b)、图4b)状为止。
 
 
 
7.19.2.4立即称取饱和面干试样500 g,精确至0.1g,倒入已知质量的烧杯(或搪瓷盘)中,置于(105±5)℃的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量,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取干样的质量(m0),精确至0.1go
7. 19.3结果计算与评定
7.19.3.1吸水率按下式(21)计算,精确至0.01%:
 
             (21)
 

式中:
          Qx——吸水率,%;
         m1——饱和面干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m0——烘干试样质测定量,单位为克(g)。
7.19.3.2精度及允许差
取两次试验的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吸水率值,精确至0.1%,如果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平均值的3%,则这组数据作废,应重新试验。
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