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站点击浏览:https://www.cztdhy.cn        混凝土配合比模拟试验教学系统 :→ 学生注册    → 学生模拟软件客户端下载    |    → 教师登陆                                                                      

当前位置:沧州泰鼎恒业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 新闻资讯 > 技术文章 > 技术文章

工程测量规范—导线测量

时间:2020-04-07来源:泰鼎恒业浏览次数:

3. 3导线测量
(I)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 3. 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 3. 1的规定。
表3.3.1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导线 长度 (km) 平均
边长
(km)
测角 中误差 ( ") 测距 中误差 (mm) 测距相对
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
闭合差
(")
导线全长 相对
闭合差
1"级 仪器 2"级 仪器 6"级 仪器
三等 14 3 1.8 20 1/150000 6 10 3.6 ≤1/55000
四等 9 1.5 2.5 18 1/80000 4 6 5 ≤1/35000
一级 4 0.5 5 15 1/30000 2 4 10 ≤1/15000
二级 2.4 0. 25 8 15 1/14000 1 3 16 ≤1/10000
三級 1.2 0.1 12 15 1/7000 1 2 24 ≤1/5000

             注:1表中n为数。
                    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 一、二、的导线长度、平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大于表中定相应长度的2倍.
3. 3. 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3. 3. 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 3. 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3. 3. 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 3. 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 7倍。
(Ⅱ)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
3. 3. 4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且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2加密网可釆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
3结点间或结点与已知点间的导线段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3. 3. 5导线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如;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
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
5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3. 3. 6导线点的埋石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三、四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他控制点可视需要而定。
(Ⅲ)水平角观测
3. 3. 7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
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 5格。
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 , 2”级仪器不应大于2".
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 2"级仪器不应超过15
",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4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 3" , 2"级仪器不
应超过1" , 6"级仪器不应超过1. 5".
7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mm.
3. 3. 8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1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 3. 8的规定。
3.3.8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精度 等级 光学测微器两次 重合读数之差(") 半测回归零差 (") 一测回内2C
互差(")
同一方向值各 测回较差(")
四等
及以上
1"级仪器 1 6 9 6
2"级仪器 3 8 13 9
一级
及以下
2"级仪器 12 18 12
6"级仪器 18 24
 
 
              注:1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当双测方向的直角超过±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测回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足表十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3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度盘配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5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3. 3. 9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
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之差,不应大于本规范表3. 3. 1中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倍。
3. 3. 10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2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1格。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有垂直抽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款的限制。
3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
4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测定归心元素。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对于照准标志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10mm。投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外,其他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角度元素应量至15',长度元素应量至1mm。
3. 3. 11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应重测该站。
3. 3. 12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应按首级网相应等级的规定执行。
3. 3. 13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査,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IV)距离测量
3. 3. 14 —级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应釆用中、短程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测距,一级以下也可釆用普通钢尺量距。
3. 3. 15本规范对中、短程测距仪器的划分,短程为3km以下,中程为3〜15km。
3. 3. 16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按(3. 3. 16)式表示。
        mD=a+bXD (3. 3. 16)
式中mD——测距中误差(mm);
          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 km);
         D——测距长度(km)。
3. 3. 17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气象仪表,应及时校验。当在高海抜地区使用空盒气压表时,
宜送当地气象台(站)校准。
3. 3. 18各等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 3. 18的规定。
3.3.18测距的主技术要求
平面控制 网等级 仪器精度等级 每边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较差 (mm) 单程各测回较差 (mm) 往返测距较差 (mm)
三等 5 mm级仪器 3 3 ≤5 ≤7 ≤2(a-b×D)
10 mm级仪器 4 4 ≤10 ≤15
四等 5 mm级仪器 2 2 ≤5 ≤7
10 mm级仪器 3 3 ≤10 ≤15
一级 10 mm级仪器 2 ≤10 ≤15
二、三级 10 mm级仪器 1 ≤10 ≤15
 
                  注1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2-4次的过程.
                         2困难情况下,边长测距可釆取不同时间段测代替往返观测
3. 3. 19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2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
3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
4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釆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地面和人体1.5m以外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且读数精确至0.2℃;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且读数精确至50Pa.
5当测距边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的高差进行修正时,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要求,可按本规范第4. 3. 2条和4. 3. 3条中五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有关规定放宽1倍执行。
3. 3. 20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査。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3. 3. 21普通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 3. 21的规定。
表3.3.21 普通钢尺距的主技术要求
等级 边长量距
较差相对
误差
作业
尺数
量距
总次数
定线最 大偏差 (mm) 尺段高差 较差 (mm) 读定 次数 估读
值至 (mm)
温度读
数值至
 (℃)
同尺各次或 同段各尺的 较差(mm)
二级 1/20000 1〜2 2 50 ≤10 3 0.5 0.5 ≤2
三级 1/10000 1〜2 2 70 ≤10 2 0.5 0.5 ≤3
 
               注1.量距边长应进行温度、坡度和尺长改正。
                      2.当检定尺时,其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100000.
(V)导线测量教据处理
3. 3. 22当观测数据中含有偏心测量成果时,应首先进行归心改正计算。
3. 3. 23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的斜距,须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距离计算。
2两点间的高差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当采用电豪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其高差应进行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
3水平距离可按(3.3. 23)式计算:
             (3.3.23)
式中:Dp——测线的水平距离(m);
         S——经气象及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m);
         h——仪器的发射中心与反光镜的反射中心之间的高差(m)。
3. 3. 24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应按(3.3.24)式计算:
           (3.3.24)
式中:mβ——导线环的角度闭合差或附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
              n——计算fβ时的相应测站数;
             N——闭合站及附合导线的总数。
3. 3. 25测距边的精度评定,应按(3. 3. 25-1)、 (3. 3. 25-2)式计算:当网中的边长相差不大时,可按(3. 3. 25-3)式计算网的平均测距中误差。
1单位权中误差:
              (3.3.25-1)
式中:d——各边往、返测的距离较差(mm);
           n——测距边数,
           P——各边距离的先验权,其值为D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按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计算.
2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
               (3. 3.25-2)
式中:mDi——第i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m);
              Pi——第i边距离测量的先检权.
3网的平均测距中误差:
            (3.3.25-3)
式中:mDi——平均测距中误差(mm)。
3. 3. 26测距边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3. 3. 26-1)式计算:
           (3.3.26-1)
式中:DH——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m);
           DP——测线的水平(m);
           HP——测区的平均高程(m);
          Hm——测距边两端点的平均高程(m);
           RA——参考椭球体在测距边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径(m)。
2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3.3.26-2)式计算:
          (3.3.26-2)
 
式中:D0——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m);
           Dp——测区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差(m)。
3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应按(3.3.26-3)式计算:
            (3.3.26-3)
式中:Dg——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m);
           ym——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平均值(m);
          Rm——测距边中点处在参考椭球面上的平均曲率半径(m);
           Δy——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増量(m)。
3. 3. 27 一级及以上等级的导线网计算,应釆用严密平差法;二、三级导线网,可根据需要釆用严密或简化方法平差。当釆用简化方法平差时,成果表中的方位角和边长应采用坐标反算值。
3. 3. 28导线网平差时,角度和距离的先验中误差,可分别按3. 3. 24条和3. 3. 25条中的方法计算,也可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求得的经验公式估算先验中误差的值,并用以计算角度及边长的权。
3. 3. 29平差计算时,对计算略图和计算机输入数据应进行仔细校对,对计算结果应进行检査。打印输出的平差成果,应包含起算数据、观测数据以及必要的中间数据。
3. 3. 30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包含有单位权中误差、点位误差椭圆参数或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边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等。当采用简化平差时,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可作相应简化。
3. 3. 31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应符合表3. 3. 31的规定。
                                  表3.3.31 内计算中位要求

等级 观测方向值及各项 修正数(”) 边长观测值及各项 修正数(m) 边长与坐标(m) 方位角(”)
三、四等 0.1 0.001 0.001 0.1
一级及以下 1 0.001 0.001 1